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12-28,文章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我又来啦!

这是24年第53周周记,总计第3篇。

接下来,进入正题。

小小口腔溃疡,还不轻易……

被拿捏……

自打上周六吃饭的时候咬到口腔内壁(这叫法还挺官方的)之后,我就开始担心起来它会不会演化成那个万恶的白点。

直到周一早上起来被嘴里一阵刺痛“袭击”……

啊,真好,又要难受一周了~

关键是它长就长吧,但人老先生非长在中间附近,每吃一口饭都是一次折磨啊……

尤其是周四那天我订的午餐是香辣锡纸烤鱼(不得不夸一下你汇的伙食了,是真好啊),吃的时候感觉痛觉神经都已经有了一种被麻痹的感觉了,一点事没有,等晚上下课去食堂买了个小蛋糕吃的时候,哇塞,那种痛觉直捣天灵盖的感觉真是酸爽。

当即下单购买溃疡贴,果然有外力援助就是好,不是很疼了,但它还在那里,直到我写这篇周记的时候它仍然还在那里……

真的是会谢啊!

照片

下周元旦联欢,正好班主任准备组织一个小游戏,通过儿时的照片来猜这位同学的姓名,还特别标注了变化越大越好。

这正好给我了一个“怀古”的机会

打开“尘封已久”的百度网盘,在那里翻找起来。

突然看到了小学的时候和一起学小提琴认识的3位朋友一起出去玩时拍的照片,不由得勾起了一点回忆。

我是我们四个人中第二大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自打小学二年级我们认识后,我们和我们的家长便经常一起出去,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年龄最大的那位,平时她的包里总是装着一本书,吃饭间隙亦或者在车上她总会拿出来看,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后来我小学毕业转来北京,初二的时候正好她中考,从她妈妈的口中听到她考取了600+的成绩(在包头这个成绩非常高了),真的是非常厉害(啊我这匮乏的形容词)。

另外两位都要比我小一点,明年也都即将面临着中考大关,也都是非常活泼且有创造力的。

他们其中的一位我今年中考完回包头玩的时候借住在他们家,也算是在一起聊了很久。

但剩下的两位却已接近3年半没有见了,今天发现这张照片以后寻思着看看他们的朋友圈最近怎么样了,突然反应过来我好像压根没有他们两位的微信……

话说回来我自己都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一起相处了这么长时间却连个微信都没有加?

谣言传播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不是我了,是我的一位朋友,但具体传了什么为了保护隐私就暂且不提了。

我们来说说谣言这件事,为他打抱不平一下。

一个谣言从诞生到毁灭总会经历这些事情。

造谣、信谣、传谣、辟谣

谣言从何而起?人们为何而信?又为何辟而不灭?

归根结底都是那一句话: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我们都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三岁小孩子都自认为懂得的道理,但说实话,真正能做到这样的人又有几个?

哪怕当一个人目睹了一件事情,ta所认为的真相就一定是事件的真相吗?(这就是某音评论区常有的那句“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所以总有人未经思考、未经考证、未经推敲的就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出去,并冠以“真相”之名。

亦或者ta看到了真相,向周围的人说出了真正的真相是什么,但是,它在传播时被削弱了。

我看到今天小B“祝福”了小A的母亲和祖宗好久,小A跟他说了好多次让他停下来,小B不听,还上手去打小A,小A气急了把小B胖揍了一顿

我听小C说小B上手打小A,小A把小B胖揍了一顿

我听小D说小A把小B给揍了一顿

原本逻辑清晰的故事链在各种的转述下被简化成了简单的”主谓宾“,甚至有可能其中的故事被添油加醋了一顿,变成这样

小A不分青红皂白把小B揍了一顿

虽然这么写有点极端,但不妨碍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对吗?

当然,这只是谣言产生的一种方式,至于那种蓄意造谣,惹是生非的家伙,便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而信谣和传谣的人呢?

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自然而然地从社会中获取信息,在各种社交媒体的加持下,一个含有错误信息的消息会很快被扩散,这就令人们在大众的影响下去”被迫“接受了这条消息,又因为传递的人多,自然而然地当作”真理“去与身边的人分享,即使这条消息看起来足够离谱。

但基本的判断力还是每个人都应当去具备的,哪怕专业的方面可能没有涉及,但有关生活常识亦或者”一眼假“或N个版本的谣言,是不是应当作出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判断呢?即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

辟谣呢?

我们不乏看到极少数的人在辟谣后仍然去坚信着自己的想法,那这种情况一来是觉得自己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和充分的证据去推倒那个所谓的辟谣。

二来嘛,则是“守旧派”,坚信自身所言所信为真,即使ta没有任何证据。

这便是: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欢迎订阅咖啡豆子coffee的小站!!!

https://subscribe.kfdzcoffee.cn/subscription/form